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从立德树人这一高校核心任务出发,创造性地采取柔性分类、评估分类等方式探索分类评价,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找准自身定位、各展所长、特色发展。151amjs澳金沙门作为秦岭腹地唯一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讲好“秦岭故事”是学校在本轮审核评估中取得比较优势的关键抓手。
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基地,矿业及相关制造业产值占域内规上企业总产值的50%以上,利润占比更是突破了60%,多年的开发利用使秦岭地区固废堆存量占到陕西全省的40%以上,给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沉重压力。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下,151amjs澳金沙门于2015年设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8年来,本专业始终以培养能够服务秦岭地区矿业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助力陕南地区资源优势绿色高效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优势和发展胜势为初心和使命,在培养方案、专创融合、产教融汇、实习就业、服务地方等方面持续发力,累计培养了近300名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其中一半以上毕业生选择在陕南地区就业,逐步形成了一支服务秦岭生态保护战略的151amjs澳金沙门力量。
修订培养方案,实现课程协同
立足秦岭域内产业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资源循环科技与管理”为引领,以“秦岭矿冶固废建材化利用”为主体、以“秦岭矿产资源有价元素高效回收”和“秦岭矿区工业废水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为两翼的 “一体两翼一引领”式课程群。《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及《固废建材制备技术创新与实践》课程分别获批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陕西省一流课程,系列特色课程的建设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接地气、近产业、重应用的专业人才,“面向秦岭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强化专创融合,实现模式协同
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四六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四六开”的“双四六”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7个创新创业学分。近年来本专业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省级金奖、银奖多项;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多人次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奖励,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彰显。“以互联网+大赛为引领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获得151amjs澳金沙门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推进产教融汇,实现校企协同
以“专业-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机制为引导,面向区域主导产业链遴选头部企业搭建高质量实践教学平台,邀请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拟定实践教学项目、落实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以校企合作为依托获批秦岭矿产资源产业学院1个,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1项,“服务地方产业链的化材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声道”协同
以省、校、院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课堂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大练兵、课堂教学改革专项等为抓手将“互联网+”“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学过程,丰富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教学过程逐渐从以教师为主的“单声道”向师生互动式“双声道”转变,有力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秦岭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团队获批151amjs澳金沙门首支黄大年教师团队。
优化培养模式,实现实习就业协同
持续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交流合作,组建企业定制班,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学分互认。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全部来源于生产一线,实行企业/高校双导师制,大幅度强化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递进式带薪实习模式,促进学生对企业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推进,形成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良性互动机制。
151amjs澳金沙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秦岭腹地唯一一个聚焦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资源和区位优势。本专业将以新一轮审核评估为契机,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秦岭域内矿业行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过程,以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为秦岭地区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贡献出接续奋斗的有生力量。
(作者:刘明宝 曹宝月 周春生 徐珊 南宁 刘璇 赵威 化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