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4—2020年)(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陕西省各产业、行业规划,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围绕加快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三个陕西”、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战略任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通过示范引领、创新驱动、政策扶持,推动我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不断提高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总体目标
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专业转型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现有本科专业分层次、分年度全部实现转型。优先扶持与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及社会服务的相关专业率先转型,形成示范,引领带动校内其他专业分批次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
三、专业转型发展计划
1.根据总体目标任务,我校首批试点的专业将充分考虑服务区域经济需要,从与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与区域经济产业群对接紧密的专业入手,选择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的相关专业为试点专业,分年度、分阶段逐步推进专业转型,确保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就业质量等主要指标符合教育部转型要求,至2020年学校现有专业全部完成转型。专业转型分年度计划见下表:
151amjs澳金沙门分年度专业转型计划表
序号 |
专业 代码 |
专业名称 |
学位授予 门类 |
转型时间 |
1 |
070302 |
应用化学 |
工学 |
2015年 |
2 |
071002 |
生物技术 |
工学 |
3 |
080405 |
金属材料工程 |
工学 |
4 |
081302 |
制药工程 |
工学 |
5 |
082701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6 |
120103 |
工程管理 |
工学 |
7 |
120203K |
会计学 |
管理学 |
8 |
050107T |
秘书学 |
文学 |
2016年
|
9 |
070503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管理学 |
10 |
081001 |
土木工程 |
工学 |
11 |
0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12 |
080903 |
网络工程 |
工学 |
13 |
120210 |
文化产业管理 |
管理学 |
14 |
071001 |
生物科学 |
理学 |
15 |
050201 |
英语 |
文学 |
16 |
12010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2017年 |
17 |
071202 |
应用统计学 |
理学 |
18 |
0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19 |
040106 |
学前教育 |
教育学 |
20 |
08060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2018年 |
21 |
080714T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理学 |
22 |
070301 |
化学 |
理学 |
23 |
130202 |
音乐学 |
艺术学 |
24 |
071102 |
应用心理学 |
理学 |
2019年 |
25 |
130401 |
美术学 |
艺术学 |
26 |
070501 |
地理科学 |
理学 |
27 |
070201 |
物理学 |
理学 |
28 |
030503 |
思想政治教育 |
法学 |
2020年 |
29 |
07010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30 |
060101 |
历史学 |
历史学 |
31 |
050101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 |
四、转型发展举措
(一)成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151amjs澳金沙门转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有序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转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及成员由相关校领导、部门、院(部)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担任。转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转型建设工作,举全校之力,集全校资源大力推进该项工作的建设与发展。
2.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建立有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成员中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逐步达到50%;积极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扩大学院自主权。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案制定的原则、内容要求,以及对制定、修订完成后的审定。
(二)紧密对接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
1.紧密结合商洛现代中药、现代材料、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四大主导产业等地方主导产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快生物技术、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首批试点专业的转型,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需求的匹配度。
2.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科技进步,逐步改造老专业,使专业向特色化、应用性方向拓展。充分发挥试点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逐步推进现有专业分年度转型,促进专业结构的内涵发展。采取专业预警制度,对认同度不高、社会需求量明显下降、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面窄的老专业实行退出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3.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设新专业,构建专业集群,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积极完善专业建设规划,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使学校的专业群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的集群有效对接。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吸收产业、行业、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根据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积极吸收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保证专业主干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100%。
2.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加大实践环节和实践教学比例,保证实习实训课时达到专业总课时的30%以上,学生参加实践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以上。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高层次、具有应用性、探索性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立项工作,积极促进教研与教改良性互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面向职业和实践,及时增加行业企业领域的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带动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仿真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学习评价和考核方式上,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考核。探索建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对接认证机制,支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改革、设计、评价,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供支撑。
4.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坚持“注重过程、兴趣驱动、突出重点、鼓励创新”的原则,按照“自主选题、自由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建立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能力。
(四)创新用人制度,强化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根本,以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教师资源开发利用和优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打造双师素质团队,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
1.完善引进人才政策,花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学校专业发展急需的短缺人才。实施《“百名博士工程计划”实施办法》,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有计划、有重点的引进和培养100余名能引领和支撑学校重大科技、关键领域和优势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博士研究生,形成支持学校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发挥其对学校专业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建设期内按照每专业教师人数不少于15人的规模逐步建设,其中双师型教师数量逐步达到50%以上。
2.积极推进双聘制度。打造专、兼相结合的双师队伍,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合作单位聘用行家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全过程参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并逐步提高企业行业、地方政府人员兼职教师聘用的比例。
3.每年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行业、政府机构挂职锻炼,接受生产培训、生产体验、顶岗实践,选派业务骨干出国(境)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改进教师考核评聘办法,开展教师技能竞赛,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与能力鉴定,促进教师资格与职业资格的融合,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五)搭建实践平台,促进产教融合
1.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教学实习、专业训练、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由企业承接相关专业学生的操作训练、顶岗生产、企业管理、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合作创新。
2.完善实验室建设。全面规划和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突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合理规划、投放、使用和管理建设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实验室建设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专业评估体系
1.以学生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校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2.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定期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教学基本文件,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确保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
3.进一步完善专业申报与审批制度,充分发挥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新办专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新增专业要把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准备申报的专业进行广泛调研,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4.建立学校专业建设成效评估与检查制度,建立专业准入与退出、专业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特色专业评估制度及新办专业合格评估制度,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对传统专业、新办专业、特色与优势专业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良性竞争机制。
(七)加强条件保障,助力转型发展
1.设立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在转型发展期内,学校每年投入300万元作为转型发展资金,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金专项投资,主要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与进修、实验实训场地改建、教学实训设备购置、产学研基地建设等。学校研究制定转型发展资金投入及使用管理办法,保障转型发展资金有效使用。
2.建设第二校区,加强校企合作。为加快转型发展,学校已在商丹工业园区建立第二校区,与商丹工业园区及商洛主导产业相关的校内首批转型专业学生将迁入第二校区,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探索企业投资或捐赠、生产化实训等方式建设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中心,充分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