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我校共青团工作,推进我校共青团改革创新,服务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根据《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发展和当代大学生新特点,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依照“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四维工作格局,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人才培养目标,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突出成长服务和权益维护两大使命,着力构建科学的共青团工作体系,着力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服务引领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学校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二、基本原则
(一)牢牢把准政治方向
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自觉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学校共青团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深化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把准青年学生脉搏,了解青年学生心声,坚持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让青年学生当团学工作和活动的主角,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学生,使共青团深深植根于青年学生。
(三)突出重点聚焦问题
紧紧围绕提升学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抓住脱离青年学生这一本质问题,着眼根本,立足长远,着力破解制约学校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重点难点和体制机制问题。
(四)融入学校发展大局
关注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和人才培养工作,明确共青团工作的定位和方向,彰显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使命担当。
(五)统筹推进上下联动
着眼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既坚持全面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和推动,又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
三、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基本要求,突出基础制度创新和组织活力提升,全面提升我校共青团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生力军作用,使各级团组织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取得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能力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四、改革措施
(一)改革优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1.改革完善工作机构设置。在校党委领导下,成立共青团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学校共青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统筹指导和督导。校团委按照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提升等主要任务,在现有部门的基础上,实行“4职能科室(组织部、宣传部、青年之声工作部和青年教师联络部、社团部)+4专业中心(第二课堂综合素质认证中心、校园文化活动服务中心、青年发展研究中心、青年媒体中心)+3项目办(西部计划项目办、社会实践项目办、创新创业项目办),各中心和分类组织负责人由专职团干部或兼职学生团干部担任,不新增编制,不完全对应行政级别的“4+4+3”工作机构设置模式,健全分类、理顺机制、完善职能,充分发挥专业协同工作平台作用,全面支持和保障完成团委主要工作任务。二级学院团总支按照自身工作实际合理设置工作机构。
2.做好“共青团+”,优化部门协作机制。共青团工作要主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大局,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来设计和开展,切实发挥好自身的组织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协同。积极构建“共青团+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机制,积极主动承接涉及青年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任务。加强学校相关部门的资源和项目整合,切实服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3.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制度。落实全团“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大宣传大调研”等工作,密切团干部与基层团组织、团员青年的直接联系。校团委和二级学院专兼职干部经常性联系和服务1个基层团支部和100名左右的青年师生,校团委班子每月至少走访2个学院(部),每年举办2次以上面向全校团员青年的座谈会,与青年面对面交流问题,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倾听青年情况、困难和诉求,梳理分析我校青年对共青团工作的意见建议。建立健全共青团工作活动开展“众创众筹众评”制度,通过项目化的征集招标、申办领办等方式,鼓励各团总支、基层团支部和学生社团承办校级共青团活动,使青年师生更多地参与到共青团工作的设计、决策、实施、评议全过程。
4.构建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工作机制。对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促进“挑战杯”“创青春”“三下乡”“三走”“四进四信”“与信仰对话”等项目的运行规范和内涵提升,着力打造“青马工程”、无人机制作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团学活动品牌。努力实现校内共青团各级组织间工作审批、指令发布、信息交流的层级科学化和扁平高效化,大幅度精简会议、文件,注重运用新媒体手段指导和推动工作。加强共青团的制度和规范建设,促进工作有制可循、有序开展。综合运用党政评价、师生评议、互学互评等方式,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注重对基层的支持指导,努力为基层团组织配置和争取资源,用于资助和鼓励基层团支部开展组织生活和团学活动。
(二)改革健全基层组织制度
1.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即以校团委、院级团组织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制定《151amjs澳金沙门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推动校学生会组织深化改革,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不断优化组织体系、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切实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明确校学生会对二级学院学生会、二级学院学生会对班委会的指导职责,完善校学生会对二级学院学生会的考核机制;严格执行《151amjs澳金沙门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履行对学生社团的主要审批、注册职责,校团委履行对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职能,学校各相关部门、各院团总支按照“谁指导,谁负责”的原则,支持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发展;学生会组织配合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联系,1名校级学生会组织主席团成员负责学生社团工作。
2.落实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严格执行学校和各学院团的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制度,校级团代会每5年召开一次,基层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的代表比例不低于70%;畅通代表参与渠道,推行代表常任制、提案制和大会发言制度。校级团的全委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坚持团内民主,推行和落实基层团支部直接选举,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学院团总支在经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同意的提名人选中差额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和书记、副书记。
3.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严肃团的组织生活,夯实基础团务,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基本制度;深入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团建工作,发挥校级团委主体作用;强化院系团组织建设,健全内设机构;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发挥团支部在班级中的核心作用;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推进社团建团,探索宿舍建团、实验室建团、网络建团等,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协同人事处、工会探索青年教职工团建模式,成立教工团支部,各学院团总支要将本学院青年教工纳入共青团的工作体系,注重促进青年教师密切联系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三)改革创新工作载体和方式方法
1.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着眼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面向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精神需求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工作体系。广泛开展“四进四信”“与信仰对话”“我的中国梦”等思想引领教育活动,并结合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重要会议和讲话,开展各级团组织的学习研讨和宣传教育,提升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的理论修养,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切实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提升师资库和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水平;完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加强对各学院“青马班”的指导,实现对学生会、社团、基层团干部培训的全覆盖。
2.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政治素养、团队管理、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普遍需求,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及社会机构合作,积极推行具有学校特色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动共青团工作的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探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的信息化,从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结合《151amjs澳金沙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办法》等,将“第二课堂”实行学分管理并计入学业学分,使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3.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加快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型,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战略理念和整体格局。结合全团“智慧团建”系统实施,实现基础团务、团员管理和团的信息统计网络化;构建共青团151amjs澳金沙门网站、“青年商院”微信公众号、“青年商院”微博三者联动的线上意识形态阵地;推动各团总支搭建相应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工作联动。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和水平,统筹建好网络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加强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研发和推广优秀内容产品。
(四)改革完善团干部选用培养制度
1.改革团干部配备考核管理制度。打造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共青团干部队伍。学校团委班子配备专职书记1名,专职副书记1名,兼职学生副书记1名,校团委各部部长、副部长由学生兼任的,实行1-2年任期制;二级学院团组织设置书记1名,学生副书记1名。兼职、挂职干部不占编制,不完全对应行政级别。从严选拔、从严管理共青团干部,根据专职、挂职、兼职干部承担的不同工作任务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加强对考评结果的运用。
2.完善团干部培养培训使用制度。开展新任团支部书记入职培训,进一步完善班级团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培训、培养和考核制度。继续做好专职团干部培养培训工作,着重加强对于团干部理想信念、党性作风、团的业务能力、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等为核心的培训;鼓励校院两级团干部参与校外各级各类团干部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团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建立健全我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发布和成果遴选机制,并给予相应的支持。逐步完善团干部校内转岗和校外流动的制度安排,结合团干部历年考核成绩、个人能力特长等,推动专职团干部的校内转岗和校外流动。逐步建立健全对学生骨干的选拔考核、培养使用、淘汰退出等机制,努力打造信念坚定、品学兼优、朝气蓬勃、心系同学的学生骨干队伍。
(五)强化保障支持
1.优化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将团的建设纳入学校党的建设总体格局,推行团建与党建同规划、同部署;将共青团工作作为检查考核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占比不低于10%。校党委1名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学校行政1名副校长联系共青团工作。学校党委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团的工作。完善学校团组织“受同级党组织领导、同时受团的上级组织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校党委确定校团委主要负责人任免等事项,应事先向团省委征求意见。积极从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中发展党员,落实好团支部“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人选”工作,细化推优内容、程序和环节,将推优纳入学校党员发展工作规划。
2.优化资源条件保障机制。支持团组织按照团章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15号)的相关要求,根据学校规模和工作需求合理确定校团委的领导职数和专职干部编制数;校团委书记、副书记等干部配备和管理按照《151amjs澳金沙门处、科级干部选拔任用与管理办法》执行,二级学院团总支书记原则上由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兼任。学校按照相关标准划拨校团委学生活动工作经费,并设立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等专项经费;建立教师指导“挑战杯”等重要赛事计入教学工作量的制度,使所获奖励成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指标,激发教师参与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团属活动阵地建设,建设完善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校、各院(部)、相关部门在活动场所、设备、时间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支持和保障。
五、组织实施
本实施方案由学校党委总体部署,制定下发,校团委牵头落实,各相关部门、各二级学院协同实施,各团总支、团支部共同推进。方案落实执行情况纳入各党总支、相关部门和各级团组织的考核内容,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制度执行到位。校团委要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指导督促各团总支结合实际制定细化措施并组织实施,遇到问题及时反馈。校团委要加强对改革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保证各项改革稳妥有序推进。